中娛網

蓋爾·加朵,求求你別再演這種爛片了

2023-08-21 15:56:53 來源:Mtime時光網

作者:南野文

蓋爾·加朵領銜主演特工題材新片的 《諜之心》,在國內影迷圈里撲得無聲無息。

這要是放到以往,很難讓人相信。


【資料圖】

從這部片里,你可以看到從《007》到《碟中諜》上百部特工電影的熟悉情節,但處處皆是低配致敬,唯獨記不住這部電影。

《諜之心》

《諜之心》在奈飛上線后,雖然觀看人次登頂周冠軍,但它的IMDb評分僅有5.7,爛番茄新鮮度低至30%。

《諜之心》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為什么好萊塢大片接連敗北?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當下的美國影壇,同樣也預示了接下來的數年間,我們將會看到怎樣的電影。

01.諜戰還能講什么?

影片開頭二十分鐘,特工們優哉游哉地說著逗趣段子,反派成員頻繁犯蠢地露出馬腳,槍戰戲、追車戲、爆炸戲堆疊起來的動作橋段,成為《諜之心》先聲奪人的招數。

在此過程中,蓋爾·加朵飾演英國軍情六處的菜鳥特工瑞秋,負責網絡技術,是四人小組里的“團寵”。但沒過多久,表面怯懦文靜的瑞秋瞬間“上天入地”,不費吹灰之力團滅了一隊武裝勢力。顯然,軍情六處只是瑞秋的幌子,她真正的身份是一個名為“特許局”的情報人員。特許局不隸屬任何國家組織,完全獨立于各國之外,大多由退休后致力于維護世界安寧的情報人員組成。

瑞秋雖然暗中協助軍情六處的其他三名隊友,但任務終究失敗,目標人物服毒而死。此后,不管是軍情六處,還是特許局,都將矛頭對準破壞任務的神秘女孩凱婭。也正是在追蹤凱婭時,瑞秋才發現整個行動是個陷阱,凱婭也并非獨自一人,在她背后站著一位陰險狠辣的同伙,也是瑞秋在軍情六處的隊友——詹米·多南飾演的帕克。

所以,四人小隊中并非只有瑞秋隱藏了真實身份,帕克同樣如此。只不過他的目標并非拯救世界,而是找出特許局的老窩,從而控制特許局最強大的武器“諜心”。

值得一提地是,曾出演《五十度灰》系列的型男詹米·多南,在本片中令人刮目相看。他在表現帕克前半段的偽裝時,顯得有些拘謹板正,但等到身份揭開之后,那種骨子里的邪惡和狡詐演繹得相當到位。

相比之下,寶萊塢女星阿莉雅·布哈特讓人有些失望。她在印度頗受歡迎,本片也是她首次進軍好萊塢的作品,但在詮釋凱婭的性格幾番轉變時,布哈特明顯力有不逮,只剩滿臉稚氣的嗔怒和困惑。

當然,更讓人失望的,要屬蓋爾·加朵飾演的瑞秋。

這倒不是說蓋爾·加朵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而是她優雅的身姿和親和的面孔,和以迷惑性著稱的特工形象相距甚遠。但演員的表演水準,已不是《諜之心》最突出的問題。它讓人昏昏欲睡,不僅因為在文戲編排上毫無新意,也在于動作戲無法給予觀眾強有力的沖擊。

02.來自AI的威脅先來說說《諜之心》的文戲問題。和絕大多數諜戰片一樣,本片也是由“麥高芬”驅動。所謂“麥高芬”,常見于懸疑片,是推動劇情和人物發展的某個物件,它并不一定需要交代清楚,但它總能牽動人心。譬如《低俗小說》里的手提箱,《奪魂索》里的尸體。

《諜之心》里的麥高芬,是特許局里的諜心。這臺量子計算機能利用海量數據推導出事件的未來方向,不僅如此,它還能進入世界上所有的網絡空間,竊取一切數據。簡單來說,便是AI武器。它早在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少數派報告》中,便已有相似的設定。

當然,我們更熟悉的電影,還是前段時間上映的《碟中諜7》。湯姆·克魯斯飾演的亨特,在這一部需要完成的“不可能任務”,便是找到足以摧毀人類文明的“智體”,它和諜心一樣,同樣是AI武器。

但《碟中諜7》講述的是各國都在爭奪智體的掌控權,將其據為己有,用來稱霸世界。亨特及其團隊站在了所有國家的對立面,因為他最終的目的是要摧毀智體。《諜之心》與此不同,雖然作為正義一方的特許局,親歷了帕克用諜心制造的慘劇,但他們仍企圖掌控這一“潘多拉魔盒”。單從立意來說,《諜之心》要比《碟中諜7》差了一大截。

不過這并非致命問題,最糟糕的是,《諜之心》不但在故事中對AI武器的力量推崇備至,在電影的劇作層面上同樣宛如AI手筆,一切都像走馬觀燈,一切都毫無新意。瑞秋的登場亮相,是菜鳥弱雞秒變超強女神;反派帕克的目的,只因為自己曾經成為炮灰,于是便要毀滅人類。關鍵角色凱婭可以為虎作倀,但最終被正義召喚,力挽狂瀾。發現了嗎?《諜之心》所有的劇情編排都過于順拐。你仿佛在這些情節上,看到上百部同類電影的設定,但卻唯獨記不住這部電影。

《諜之心》VS《黑寡婦》

說的殘酷一點便是:《諜之心》沒有任何一場文戲,能讓觀眾印象深刻。這對于一部電影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03.缺陷好過平庸比文戲稍微好一點的,可能是動作戲和影像質感。看完全片,我們或許還能留有一點印象的,便是瑞秋和帕克在高空飛艇上的打斗戲了。相比于如今好萊塢動作片動輒發生在飛機上,《諜之心》的飛艇戲份倒是增添了幾分復古感,也因此顯得新穎有趣。至于攝影層面,導演湯姆·哈伯和攝影師喬治·斯蒂爾都酷愛七八十年代的動作片,尤其是1975的《禿鷹72小時》和1983年的《007之八爪女》。

《禿鷹72小時》

他們將那個時代的低調打光和粗糲影像,盡量移植到《諜之心》里。所以《諜之心》的不少場景都采用了膠片拍攝,至于夜景部分,斯蒂爾也選用了更接近膠片影像的濾鏡進行處理,使其數碼攝影不像大多數好萊塢電影那般過于清晰銳利。

但老實來說,哈伯和斯蒂爾所能追求的創意也僅限于此。對于大多數動作戲,尤其是近身交戰、槍戰戲而言,《諜之心》所呈現的質感與其文戲一樣,平庸干癟。要知道,不管是查德·斯塔赫斯基的《疾速追殺》系列,還是山姆·哈格雷夫的《驚天營救》系列,在動作戲的設計和雕琢上,已經引領了動作片新的潮流。

這些影片固然存在缺陷,不管是人物的行為邏輯,還是劇情的發展節奏,都有亟需改進之處,但它們顯得朝氣蓬勃,表達欲十足。

反觀《諜之心》,看似都在標準線上的劇情、動作,實則為賦新詞強說愁,僅剩庸常堵人口。此外,《灰影人》《紅色通緝令》等由網飛出品的影片皆是如此。

它們失去了電影本該具有的原創性和新鮮感,只能在算法的統一控制下,將笑料、動作、情緒統統塞進去某個類型中。

這樣的流水線產品,或許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好萊塢流媒體電影的常態。

它們可能會吸引一批只注重類型娛樂,而漠視創作表達的觀眾。

真正引人入勝的電影作品,勢必關切著更復雜的命題,也牽扯到更豐富的情感,譬如《芭比》,譬如《奧本海默》。

而《諜之心》的存在,或許正襯托了原創電影在這個時代的難能可貴。

標簽: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