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娛網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

2023-08-21 06:40:20 來源:騰訊網

文:任澤平團隊

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


(相關資料圖)

導讀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我們在前期系列報告中提出“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的邏輯,指出人口正持續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我們已經連續多年與智聯招聘合作,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期準確把握人才流動特點、持續跟蹤人才流動趨勢。2022年中國人口總量出現一定程度下降,但人才流動分化趨勢明顯。

摘要

數據說明:智聯招聘擁有3.21億+職場人用戶,月活躍用戶數5127萬+;其中約8成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者中,約四成為流動跨城求職者。

2022年流動人才特征逐漸恢復至2019年水平。從性別看,2022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6%,高于求職總體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年齡看,流動人才中18-30歲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職總體的61.1%,30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2%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高于求職總體的45%,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30%月收入為8K以上,高于求職總體的28%,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50%分布在IT互聯網、房地產、制造業行業,其中由于房地產行業處于調整期等,人才異地求職比例較2021年明顯增高。

榜單概覽:京滬深居前三,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1)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百強東部城市占比超七成。從結果看,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無錫位居前十。2022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占比為20.7%、26.8%,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占比,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尤其是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線城市集聚。2)人才流動趨勢: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上升。分地區看,得益于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略定位,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凈流出。分線看,2022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3%、-0.5%、-0.5%、-4.3%,一線人才聚集放緩,二線人才小幅流出、三四線持續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京津冀人才轉為凈流入,成渝、長江中游人才持續凈流出。

重點城市:京滬蘇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人才流動為主流。1)一線城市: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滬深廣占比小幅下降。北京前期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人才凈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2年繼續創新高,主因收入水平較高、人才引進政策放寬等;上海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全國第一,主因上海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落戶政策放寬等;深圳雖然2022年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但人才依舊凈流入,人才集聚明顯,主因經濟發展速度快、創新發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強等;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流出目標城市的第1位;廣州近年人才凈流入且穩定,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2)二線城市:蘇人才凈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趨勢、寧錫人才凈流入且占比穩定。杭州2019-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始終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主因杭州電商等產業發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廣州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始終為正且較穩定,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且南京“寧聚計劃”實施、落戶政策寬松;成都2022年人才流動情況恢復至2019年水平;蘇州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主要得益于蘇州經濟實力雄厚、2022年GDP居全國第六,同時離上海最近、區位優勢明顯;武漢2022年保持人才凈流入趨勢,主因“學子留漢”政策實施效果好,落戶門檻寬松;無錫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較穩定,人才流入主因是與同梯隊城市相比,無錫工資較高,且生活成本相對較小。

風險提示:樣本偏差;簡歷投遞與實際人才流動存在一定出入。

目錄

1 數據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流動人才特征

2 榜單概覽:京滬深居前三,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滬深居前三,百強東部城市占比超七成

2.2 人才流動趨勢: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上升

3 重點城市:京滬蘇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人才流動為主流

3.1 一線城市: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滬深廣占比小幅下降

3.2 二線城市:蘇人才凈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趨勢、寧錫人才凈流入且占比穩定

正文

正文

1 數據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流動人才特征

數據說明及特征:智聯招聘擁有3.21億+職場人用戶,月活躍用戶數5127萬+,累計合作企業數達1176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8成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人才中,約四成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動人才。

1)從性別看,2022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6%,高于求職總體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2年求職人才中男女比例為53:47,其中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為56:44。2019、2020、2021年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60:40、57:43、58:42,求職人才性別比縮小。

2)從年齡看,2022年流動人才中18-30歲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職總體的61.1%,30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2年流動人才中18-25歲、26-30歲、31-35歲、36-40歲、41-45歲、46歲及以上分別占比39.6%、27.3%、16.5%、8.9%、4.2%、3.4%,各年齡段分別較求職總體高5.6、0.2、-2.6、-1.8、-0.9、-0.6個百分點,說明30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19-2022年流動人才中30歲以下占比分別為64.8%、68.6%、64.4%、66.9%。

3)從學歷看,2022年流動人才中52%為本科及以上學歷,高于求職總體的45%,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2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專科、本科、研究生學歷占比分別4.5%、8.4%、42.5%、39.6%。流動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學歷比重均高于整體水平,2022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51.6%,較求職總體高6.9個百分點。2019-2021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分別為50.7%、56.6%、55.7%,流動人才學歷占比逐漸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

4)從工資看,2022年流動人才中30%月收入為8K以上,高于求職總體的28%,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2年總體求職人才與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占比分別為72.4%、70%,月收入在8K以上占比分別為27.6%、30%。2019-2021年流動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占比分別為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5)從行業看,2022年流動人才中50%分布在IT互聯網、房地產、制造業行業,其中由于房地產行業由于處于調整期等,人才異地求職比例較2021年明顯增高。2022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房地產|建筑業、生產|加工|制造,分別占比20.7%、15.6%、13.9%,合計占比50.1%;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也是上述三個行業,分別占比21.1%、17.5%、13.7%,合計占比52.3%,說明流動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動人才在房地產|建筑業的分布遠高于所有求職人才。

2 榜單概覽:京滬深居前三,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滬深居前三,百強東部城市占比超七成

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連續多年占據榜首,廣州、杭州、南京、成都、蘇州、武漢、無錫位居前十。

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人才凈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不在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該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為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指現居住地和簡歷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應屆生人才/應屆生求職人數總量,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碩士及以上求職人數總量,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大學生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從結果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數連續三年第一;由于薪資優勢明顯,北京對求職者保持較高吸引力,隨著人才引進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流出趨勢緩解,人才保持凈流入,近幾年排名占據榜首;上海市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2017-2022年分別名列第1、1、1、3、2、2位;深圳則位次有所下移,2017-2022年深圳排名第2、2、3、4、3、3位;廣州2017-2022年排名第4、4、4、5、4、4位,較為穩定;杭州因以電商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線城市首位,2017-2022年排名分別名列第5、5、5、2、5、5位;南京、成都、蘇州較穩定,2017-2022年排名南京為第6、7、6、6、8、6名;成都為7、6、7、8、6、7名;蘇州為8、9、9、7、7、8名;無錫2022年首次躋身前十。

2022年TOP50城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7、6、5、2個,分別占各區域城市總數的42.5%、7.5%、5.3%、5.9%;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8、15、3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總數的100.0%、80.0%、18.5%、1.7%;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別有19、7、3、3、2個,分別占各區域城市總數的73.1%、77.8%、23.1%、11.1%、12.5%。

2022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占比為20.7%、26.8%,分別高于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2.1、8.1個百分點;約5成的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二線城市,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占比69.9%,高于整體人才流入占比的63.5%,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傾向一、二線城市。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占比77.5%,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63.5%,其中一線、二線城市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別比人才流入占比高4.2、5.9個百分點,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傾向流入一二線重點城市集聚。

2.2 人才流動趨勢: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上升

人才凈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數的核心指標,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

1)分地區看,2022年東部人才跨區流動性小幅回升,東北部人才流動性下降;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4.0%、-6.0%、-4.7%、-3.4%,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凈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2年東部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從60.8%降至59.3%,人才流出占比從55.1%降至45.2%,東部地區人才流動性較2021年有小幅回升,全國有近6成人才向東部流入;中部和西部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趨勢,人才流動性提升;2018-2022年東北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從5.3%降至4.3%,人才流出占比從8.3%降至7.7%,人才流動性下降。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8-2021年東部地區人才凈流入占比從5.7%增至14.0%,人才持續向東部集聚,得益于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略定位;中部、西部地區人才持續凈流出,且2022年凈流出占比加大。

2)分線看,2022年一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下降,三四線城市人才流動性較穩定,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3%、-0.5%、-0.5%、-4.3%,一線人才聚集放緩,二線人才小幅流出、三線、四線持續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一線人才流入從21.8%降至18.6%、流出占比從22.7%降至13.4%,流出占比降幅遠大于流入占比;二線人才流入占比下降、流出占比增加;三四線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且流出占比增幅大于流入占比。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8-2022年一線城市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9%、-2.7%、3.5%、5.4%、5.3%, 2022年一線人才聚集放緩;二線城市分別為3.6%、1.1%、3.4%、0.4%、-0.5%,主要受人才流出占比增加影響;三線城市分別為-0.3%、1.8%、-1.0%、-1.0%、0.5%,人才持續凈流出;四線城市分別為-2.3%、-0.3%、-5.8%、-4.8%、4.3%,人才持續流出,2022年三、四線城市凈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年長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續集聚,京津冀人才轉為凈流入趨勢,成渝、長江中游人才持續凈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長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從22.2%降至21.4%,人才流出占比從17.6%降至13.5%;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上升,流出占比從11.5%降至10.4%;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較為穩定;長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小幅上升。2022年五大城市群人才跨區流動性下降,2018-2022年五大城市群合計人才流入占比從64.5%降至62.1%,人才流出占比從60.6%降至51.7%。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8-2022年長三角人才凈流入占比從4.6%增至7.9%,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長三角集聚;珠三角從2.2%增至3.9%,人才凈流入較2021年小幅降低;京津冀分別為-2.9%、-4.0%、-0.7%、-0.6%、0.5%,人才保持凈流出但占比有所縮小,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增加帶動京津冀整體凈流出占比下降;成渝、長江中游人才呈凈流出。

3 重點城市:京滬蘇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人才流動為主流

3.1 一線城市: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滬深廣占比小幅下降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22年京滬深廣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5%、1.9%、1.1%、0.7%,上海最高、廣州最低。從人才凈流入占比變動趨勢,北京前期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人才凈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2年繼續創新高,主因近年人才引進政策放寬等;上海人才凈流入占比變動呈“V”型,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為1.9%,較2021年小幅下降,但仍是榜首;深圳、廣州2022年人才凈流入較2021年小幅均下降0.2個百分點。

1)北京: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2.7%、-3.9%、0.2%、1.0%、1.5%,2022年凈流入占比繼續增加,主因近年放寬人才政策等因素下,人才流出占比降低;2022年上海依舊是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標城市,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較2021年減小。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從7.1%降至5.9%。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顯下降,2018-2022年人才流出占比從9.9%降至4.4%。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但過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顯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凈流出趨勢,直至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顯放緩,凈流出轉為凈流入,2019-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3.9%、0.2%、1.0%、1.5%。

從來源看,2022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3.3%,其中天津占比第一,為5.3%,北京對周邊城市虹吸作用明顯。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為北京經濟體量大、收入水平高,2022年GDP規模達到4.2萬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4萬元,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根據智聯招聘數據,2022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為13480元/月,在重點城市中,僅次于上海。2021年7月北京人社局印發《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適用對象新增“畢業兩年內初次就業”的畢業生,同時放寬年齡限制,本科從24歲增至26歲、研究生從27歲增至30歲,人才引進政策明顯放松,2022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提升。

從去向看,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1.1%,低于2021年的43.2%。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8%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8.8%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為人才流出目標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與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比值為0.89,這表明人才從上海凈流入北京,即從北京流向上海的人才少于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北京持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與津冀對接協同產業。根據北京市發改委,截至2022年,全市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2.44萬件。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北京周邊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則較弱,人才從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僅2個,僅占9.2%,低于21年的13%。

2)上海:2018-2022年上海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9%、0.5%、1.2%、2.1%、1.9%,人才集聚明顯,主因近年上海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且放寬落戶政策,減少了人才流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從5.6%降至4.7%,2022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穩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顯下降,2019-2022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從4.8%降至2.3%,降幅明顯。

從來源看,2022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7.9%,低于2021年的38.8%,上海人才來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長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10%,低于2021年的10.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為上海的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經濟促進政策初見成效且上海放寬人才引進政策。2022年上海GDP規模達4.47萬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8.4萬元,均位列全國城市第一。根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數據,2021年上海的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數為18家,位居全國各省市第2位“在線新經濟”發展效果明顯。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進人才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辦法》將人才引進落戶通道由16個增加到18個,落戶通道明顯放寬;在21年底放寬五大新城和自貿區的落戶政策,本地應屆研究生可直接落戶。2022年上海人才落戶條件再次放寬,高層次人才、重點機構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專業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5類人才可直接落戶上海,申辦公示期由15天減少至5天,相對北京來說落戶政策更寬松、流程更簡化,更能吸引年輕優秀人才來滬就業。

從去向看,2022年上海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8.0%,低于2021年的49.0%,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長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18.6%,高于2021年的17.8%。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為上海控制人口規模和產業轉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規劃”及《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2022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明顯下降,主因落戶政策放寬,包括放松居轉戶評價標準等,張江科學城用人單位引進的人才居轉戶年限由7年縮短為5年、重點產業的骨干人才年限由7年縮短為3年,2022年上海居轉戶公示落戶人數3.24萬人,較2020年上升76%。

3)深圳:雖然2022年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但人才依舊凈流入, 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4%、0.2%、1.3%、1.4%、1.1%,近三年人才集聚明顯,主因深圳經濟發展速度快、創新發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強,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流出目標城市的第1位。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2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從4.7%降至4.5%,人才流出占比從4.6%降至3.4%,人才跨區流動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當,近三年人才凈流入占比保持平穩,2020、2021、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3%、1.4%、1.1%。

從來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1.1%,低于2021年前十來源地的41.2%,深圳的人才來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個,合計占比20.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8%來自廣州,流入廣州的人才中14.6%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來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為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創新發展水平高,2022年深圳GDP達3.2萬億,位居全國第3。深圳還擁有華為、騰訊、平安等眾多著名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吸引大量人才。

從去向看,深圳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52.0%,低于2021年前十來源地的52.9%,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個,合計占比29.8%,低于2021年的32.4%。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3%流向廣州,其次是流向東莞、上海,占比分別為8.6%、5.5%。2022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業人才中IT|通信|電子|互聯網占比達31.7%、32.8%,均遠高于其他9個城市,深圳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人才流動頻繁。

4)廣州: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5%、0.6%、0.9%、1%、0.7%,人才集聚,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37.2%,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長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內循環更強。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1年廣州人才流入占比從4.2%降至3.7%, 人才流出占比從3.3%降至2.8%,呈逐年下降趨勢,但2022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較2021年分別上升0.3個、0.5個百分點,人才跨區流動性上升,由于流入升幅度小于流出上升幅度,總體人才呈凈流入,但占比較2021年有所下降。

從來源看,人才向廣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0.1%,低于2021年前十大來源地的39.1%。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比21.3%,占比較2021年略有上升。人才流入主因廣州經濟發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根據美世(Merce)發布的《2022年全球生活成本調研報告》,在全球133個城市樣本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別位列10、12、13位,而廣州位居18位;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房價收入比分別為29.4、35.2、36.5、20.3,廣州生活成本和房價在一線城市中最低。

從去向看,廣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52.8%,低于2021年的55.5%。其中珠三角城市有5個,合計占比37.2%。與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9.2%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18.6%流向長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29.8%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廣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比重明顯更高。一方面是因為珠三角多為粵語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廣州高校數量較多,廣東省人才為求學向廣州集聚,畢業后從廣州回流至省內其他城市。根據教育部數據,廣州普通高校數、211高校數分別為37、6所,分別排名第5、6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廣州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為141萬人、位列全國第一。

3.2 二線城市:蘇人才凈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趨勢、寧錫人才凈流入且占比穩定

從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6個重點二線城市,無錫首次進入前十,杭寧蓉蘇漢錫分別為1.3%、0.8%、-0.6%、1.0%、0.2%、0.6%,杭州最高、成都最低。從2018-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變化看,杭州從1.2%逐年升至1.6%,2022年小幅回落至1.3%,但依舊是6個重點城市凈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電商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環境宜居且薪酬相對較高;南京人才持續凈流入,且占比持續保持穩定,南京2018年“寧聚計劃”實施、落戶政策寬松吸引人才;成都近年人才凈流出占比逐漸下降;蘇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分別從2018年的0.4%升至2022年的1.0%,人才集聚明顯;武漢2017年開始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政策留住人才;無錫近兩年人才凈流入占比保持0.5%左右。

1)杭州: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2%、1.4%、1.6%、1.6%、1.3%,始終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主因杭州以電商、直播等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環境且平均薪酬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四。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較穩定,始終維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從2.1%降至1.7%,杭州留才能力逐漸增強。人才流入明顯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凈流入維持較高水平,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從1.2%上升至1.3%。

從來源看,2022年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3%,相比2021年人才前十來源地的32.5%有一定上升。其中有3個來自長三角地區,合計占比達10.0%,相比2021年下降明顯,其中上海是杭州人才第一大來源地,杭州人才來源地區較多元,引才范圍更廣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為產業發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行業發展較快,并且收入水平高。根據杭州市統計局,2022年,杭州全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5076億元,同比增長2.8%,兩年平均增長7.2%,高于其GDP增長速度。作為“電商之都”,杭州2022年流入人才中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占比27.8%,明顯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重點城市,其中9.5%流向互聯網/電子商務二級行業,高于其余的重點城市。同時2022年杭州平均招聘薪酬11807元/月,在重點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一線城市廣州,較有吸引力。從去向看,杭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2.9%。其中,有7個去向長三角地區,合計占比達29.5%,杭州人才主要向長三角地區流動,區域內交流密切。

2)南京:2018-2021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均為0.9%,2022年為0.8%,始終為正且較穩定,主因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且南京“寧聚計劃”實施、落戶政策寬松,吸引人才。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從3.0%降至2.4%,人才流出占比從1.9%降至1.6%,人才流入占比明顯大于人才流出占比,使得南京人才凈流入占比一直保持0.8%-1%的水平,基本穩定。

從來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2.3%。其中,有4個是長三角地區,合計占比達14.9%。人才流入南京主因其高端產業發展迅速、落戶政策寬松。2022年規上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0.9%,進入“快車道”。2018年“寧聚計劃”即《人才落戶實施辦法》實施,不再以就業為落戶前提,年齡條件也從35歲放寬到40歲,2018-2021年南京戶籍人口每年增量均超過10萬人。從去向看,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5.5%。其中,有7個是長三角地區,合計占比達33.9%。南京和長三角的人才互動較頻繁,部分因為南京高校較多,長三角人才為求學向南京集聚,畢業后從南京回流至長三角其他城市。根據教育部數據,南京普通高校數、211高校數分別為37、12所,分別排名第5、3名。

3)成都: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3%、-0.6%、-0.1%、0.0%、-0.6%,人才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位居全國前五。成都市人才流入、流出量均較大,2022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3.1%,人才流出占比3.7%,整體人才流動性較強。同時,成都對年輕大學生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可觀,2022年成都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國第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國第四。

從來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7.4%,低于2021年的38.2%,來源地更廣泛。其中,重慶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來源地,流入占比10.8%,主因成渝雙城經濟圈規劃落地,助力經濟圈內城市人才流動、互通有無。人才流入成都的主要原因是成都作為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經濟發展較為活躍、文創與電子信息產業發達,根據我們此前發布的《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排名2022》,成都在創新發展維度得分僅低于蘇州。同時成都推出“蓉城人才綠卡”、“蓉漂人才碼”等人才服務配套體系,構建“租售補”并舉的人才安居體系,“筑巢引鳳”吸引人才。從去向看,成都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0.4%,低于2021年的42.5%,2022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2.1%來源于房地產|建筑業,顯著高于其他重點城市,且遠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該行業的比例11.9%。

4)蘇州: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4%、0.3%、0.7%、0.9%、1.0%,整體呈上升趨勢,人才持續集聚,主要得益于蘇州經濟實力雄厚且發展快、創新發展領先,且區位優勢明顯。從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蘇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穩,維持在2.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下降明顯,2018-2022年人才流出占比從2.0%降至1.4%,人才流入占比大于流出占比使得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2018-2022年蘇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從0.4%升至1.0%。

從來源看,人才向蘇州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到36.4%,其中5個城市為長三角地區城市,合計占比達到19.8%,蘇州與長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較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蘇州經濟實力雄厚、創新發展領先,并且地處長三角腹地、距離上海最近,是資源外溢最大受益者,吸引人才集聚。2022年蘇州GDP為2.4萬億,居全國第六、全省第一,位列長三角第二、僅低于上海。2022年,蘇州高新區全年引進創新型企業1210家、高質量科技項目377個;獲批中國獨角獸2家、中國潛在獨角獸9家。從去向看,蘇州人才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到46.5%,其中6個城市為長三角區域城市,合計占比為33.8%。蘇州制造業全國領先,202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全國第二、增加值全國第三。蘇州制造業人才流動性明顯高于其他城市,2022年蘇州流出人才的21.4%來源于生產|加工|制造業,流入人才的22%來源于生產|加工|制造業。

5)武漢: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8%、0.1%、0.2%、0.5%、0.2%,人才呈凈流入趨勢,主因“百萬大學生留漢”政策開始實施、生活成本較低,2021年武漢落戶門檻繼續放寬,推動其人才凈流入。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武漢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2.7%、1.9%、2.1%、2.4%、2.2%,人才流出占比1.9%、1.8%、2.0%、1.8%、2.0%,人才流入有下降的趨勢,但流入占比依舊大于流出占比,人才呈持續凈流入趨勢。

從來源看,人才向武漢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36.9%,低于2021年的38.3%,人才來源地更廣泛。人才流入武漢主要因為2017年開始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吸引畢業生,包括給大學生提供低于市場價20%的安居房或租賃房、放寬落戶條件、規定指導性最低年薪標準等政策。2021年武漢成立人才集團有限公司,專門為城市引進人才,并且武漢繼續放寬落戶條件,接近“零門檻”,落戶開放度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最大。作為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三的城市,武漢人才流入明顯增加。2022年新增留漢大學生31.7萬人,超額完成“學子留漢”工程計劃(每年10萬人)。從去向看,武漢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達41.4%,低于2021年的43.9%,流出占比下降。

6)無錫:2018-2022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3%、0.4%、0.8%、0.5%、0.6%,占比較穩定,人才流入主因與同梯隊城市相比,工資較高,且生活成本相對較小。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年無錫人才流入占比從1.1%增至1.2%,人才流出占比從0.8%降至0.6%,無錫人才流動性保持穩定,持續人才凈流入。

從來源看,人才向無錫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5.5%,其中長三角城市有6個,合計占比為25.2%。人才流入無錫主要因為與同梯隊城市相比,無錫工資較高,且生活成本相對較小。2022年,無錫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2.3萬元,高于長沙、青島的11.5萬、11.6萬元,但租房價格低于二者,且近10年無錫房價收入比低于青島。同時,無錫引才舉措較多,2016年無錫出臺“太湖人才計劃”,重點支持引進、培育六類產業發展重點人才,制定工作補貼、薪酬補貼、安家補貼等各項福利政策,并不斷更新迭代。無錫還采用“以賽引才”模式,針對重點產業發展方向,開辦創新創業大賽,吸引海內外人才等。從去向看,無錫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為51.1%,流出至長三角城市合計占比40.9%,流出人才多數流向長三角城市。

標簽:

熱門推薦